一篇随笔,生涯至今的小感悟

昨晚和小鹏汽车的一位开发工程师吃饭,聊起了很多当年在松鼠厂打怪升级,在创业项目没日没夜的经历,再说到近几年我们各奔东西谋求发展的一些心得体会,真的感触良多。

历史事件

松鼠厂的下副本升级

梦回当年,松鼠厂还没被猫厂并购之前,我们都在松鼠厂的游戏中心一齐下副本,提升自身角色的人物等级。回过头看,这段时期的经验十分宝贵,因为我们在做的事情是8~10阶段的事情,这些经验值是在创业团队或者创业初期不可能获取的。正因为拥有松鼠厂这个招牌和松鼠厂的经验,我们在2014年作出了重要的决定,一齐搞创业项目,如果一不小心成了呢?

(延伸的感慨:松鼠厂创始的三部马车都离开松鼠厂了,现在的松鼠厂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松鼠厂了。)

马到成功

站在风口,猪也会飞。嗅到海淘的战役要打起来了,我们组建了个5人为核心的小型战队,口号就是“马到成功”,打算在海淘这个战役里进行抢滩登陆。由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从零到一,抢滩过程中总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,最终,来不及登陆,碰上了熊厂,猫厂,鹅厂和猪厂等大部队的辗轧,战败Game Over。

各自发展

各奔东西的日子里,我们都偶有聚聚,聊下家常。但直至今日,工资看似长了少许,但总会感觉自己没有什么飞跃性的提升。我们都在感慨,业务换了又换,事情一直是从零到一,利用已有的知识在不断重复做同样的事情,创业项目的失败总有千万种,每次我们都会拿出来讨论,总结过中的经验,尽可能规避下次同样事件的发生。

几个大厂的作品为什么会比较优秀,执行团队实力就比小战队的强?

我们几个经历过的创业团队或初创团队,核心人员都是有招牌及有实力的,至于为什么做出来的东西总是不能成功或者不如大厂做的好呢?

就拿张小龙旗下的微信举例,一个微信就有两个大团队【微信】和【微信支付】。而且最主要的一点,不用考虑盈利!!!就这一点,多少初创团队能比。很多初创团队的整体实力其实不差的,很多时候,他们缺乏的是沉浸在垂直深挖需求的时间,都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分散精力了。

创业团队的问题:

  • 深陷快速迭代当中,缺乏思考总结的时间;

  • 投资人着急,对产品进行干预;

  • 急求盈利,产品未成型就往广告,收入方面发展。

这里只能说,能理解,不应该,没办法

大厂招牌就代表实力?

现在的招聘,都喜欢写一条,有某大厂经验的。有大厂的经验,就代表Ta一定实力也不差?我的答案是不一定的,在大厂里面马太效应也是很明显的,并不是每个员工都是积极向上的,这个真要看他们在这里工作的目的是什么,体验生活?刷亮简历?安心养老?什么心态的人都有。更多的是在大公司时间久了,彻底被打磨成螺丝钉的,真的太多了。

那么他们就不厉害了?并不是,同样领域,同样新人,在大厂泡一年或以上和在初创公司泡一年以上,技能点的分配是完全不同的。大厂的业务深度是初创公司没法比的,同样的,初创公司能接触到的横向经验,也是在大厂无法获取的。原因很简单,大厂的内容都分的太细了,你接触不到。所以很多时候,大厂出来的人,去初创公司,容易水土不服,或者做一阵就走了,辗转反折,又回到了大厂。

人与人的差距其实没那么大,一般人之间的对比真没到要拼智商的程度,主要还是大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和自身的积极性决定的。

小结

曾经我们会想,如果当年我们没有离开松鼠厂或者再过几年才出来,今天我们是什么样的。这个真说不准,没有后面的经历,就不会有后面的经历和感悟,在松鼠厂沉浸,有可能成为行业专家,也有可能成为彻底的螺丝钉无法适应外界环境。2018年,对于我们来说也就30而立,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,我常说一句话,不要轻易的定义自己,定义就给了一个自己一个安全区,很容易潜意识的就不出去了。

前面的路还长着呢。